
在山西股票加杠杆怎么操作,有一种“开花调”民歌,歌中,万物皆可开花。“门搭搭”(门拴)开花,微微摆动,暗示心上人的到来;小凳开花,四条腿稳稳站立,却不敢靠近心上人;石头、玻璃、剪刀……万物开花,千姿百态,映照出人们丰富的情感。这种独特的表达,让人惊叹不已。
到重庆市永川区,参观“水花”养殖基地。夏则荷藕,秋则菖蒲,在河边长大,生在水里的花草本不稀罕,莫非永川水里的花是稀罕花不成?果然稀罕。到了才知道,“水花”原来是鱼。将鱼视为水里开的花,这就有意思了。什么样的鱼,让老百姓视为花儿一样盛开在水里?水花是鱼苗,再长得大些,老百姓则称它作乳鱼。无论是水花,还是乳鱼,这名字无疑印证着养“水花”者的心情。
养“水花”的水塘,一塘一塘铺开,上百亩,有的连片,有的被道路和村庄分割,远远看去,阵仗不小。老百姓又将养殖“水花”的这些水塘,称作“星湖”。水花、乳鱼,星湖,一个比一个浪漫。
塘里面的“水花”或是乳鱼们,纤身漆目,银鳞如梭,人只要临近塘边,一只只乳鱼马上拢过来,成群,成团,成阵,跟着人影移动,或突然加速,或突然停驻,如花般盛放或收拢,与陆上的幼兽并无二致。万物皆有灵,“水花”开得好,是因为它正在生命的“童年”时期。
展开剩余81%水花养殖基地,位于永川区卫星湖街道的大竹溪村,大竹溪河绕村庄边缘流过。西南富水,这条河水量不算大,但它将在不远处汇入临江河,临江河乃长江的一级支流。
将鱼比作水里盛开的花朵,无疑显示出村民对鱼儿发自内心的喜爱,这喜爱,不做作,不矫情,“水花”在他们眼里,如命根子般的存在。
也确实是命根子。全村乃至四里八乡数百家养殖户靠这种产业生存、致富。“水花”的命名过程,是村落的生存经、致富经,现在又多了一部生态治理经。
三部经,三代渔人。三部经,也是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乡村生存与发展历史的缩影。
永川区位于巴渝腹地,地处长江上游北岸。这里虽非“天府之国”最富庶之地,但也是其中一方。大田作物如稻、菽、油菜是主要农产品,山林中茶叶和果品生长良好,坝子里的蔬菜也四时应季。传统农业仍是当地主导产业。尽管永川临长江而居,但渔业一直规模较小,甚至很多人对其知之甚少。
1971年,正值生产队时代,大竹溪村的8名社员外出学习后,带回了挖塘养鱼的技术。当时,仅有的4亩池塘虽微不足道,却开启了“水花”养殖的先河。这一年,养“水花”、售鱼苗作为一种副业开始在大竹溪村发育,落地生根。可这项副业却始终没有什么存在感。因为人们渐渐发现,养殖“水花”并不简单,是个精细活儿,掌握起来难度不小。鱼孵孵化4天左右,称之为“水花”,养至两到三个月,身子长到50克到200克,是为“乳鱼”。那时的育苗技术受限,只能一年一繁,产量上不去,经济效益甚低。
1986年,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,村里青年刘文俊和10多位同伴接过鱼苗养殖的接力棒。他们决心将这一副业做大做强,提高产量并增加效益。
1993年,经过几年的技术攻关,刘文俊等人成功突破鱼苗一年三繁技术,产卵总数超过每公斤30万粒。产量的飞跃带动规模扩大,收益也显著提升。“水花”养殖户数量激增,养殖规模从4亩扩展到600亩,其中连片水塘达220亩。“水花”养殖真正成为盛放在水里的花朵,从村庄产业结构中的“副业”变成主业,乃至主导产业。
“水花”养殖富了一村,政府作为一项富民工程,高度重视,大力扶持,倾心引导。2014年,大竹溪村组建起渔业协会,刘文俊出任理事长,注册“永川水花”商标,建立“永川水花”网站。当时乡村的电商还处于萌芽状态,大竹溪村先人一招,建起线上销售渠道,线上线下销售,产品很快就扩展到全国10多个省市,还出口俄罗斯及中亚地区,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淡水鱼苗养殖基地。
统计数据显示,2018年底,渔业协会牵头,大竹溪村的“水花”养殖户有100多户,年产量22亿尾鱼苗,计20多个品种,销售毛收入达3000多万元,每亩平均收益4万多元。
然而,正当“水花”产业风生水起之时,问题也随之而来。
“水花”养殖,需要给鱼苗投放饲料,还有鸡蛋清。这造成养殖水体富营养化,尾水水质也变为了劣Ⅴ类,不能饮用、不能灌溉、不能再利用养殖。而且,养殖尾水也没有净化处理设施,直排到大竹溪河里。大竹溪河本来就是一条靠雨水补充流量的小河,当接纳养殖尾水后,它渐渐变为一条黑水横流,散发着可疑气息的臭河。一路前行汇入到临江河,临江河又是长江的一级支流,对长江水体也造成潜在的影响。
彼时,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正在全面推进,重庆市也强力展开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,“永川水花”这一刚刚崛起的品牌面临巨大挑战。
黑臭水体整治与恢复生态是政府部门的应尽职责,而保民生、保品牌同样是政府必须兼顾的重点,关注度极高。污染源来自“水花”养殖,但又不能简单粗暴的取缔了之。“水花”产业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。
重庆市和永川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问题。一方面,“永川水花”品牌已经形成,产业引领作用显著;另一方面,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也是重要课题:如何在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,让“永川水花”品牌起死回生?核心在于“治”,即控制污染源,达到国家排放标准。两级政府组织专家现场调研,很快提出了在鱼塘尾水排放处建设50多亩尾水处理区的方案。
这一尾水处理方案十分巧妙。50亩尾水处理区中,12亩多的尾水净化区域虽不起眼,但功能强大。6个随形就势的水池呈S形分布,采用国内成熟的“三池两坝”尾水处理工艺,包括沉淀池、生态过滤坝、微纳米曝气池、生态净化池、一二级生态湿地及相关配套管网。污水经过集中收集、过滤、增氧和多级净化后,达标尾水排入河道。这是一个集物理、化学、生物治污于一体的系统工程。在沉淀池外的多个水池中,栽种美人蕉、旱伞草、凤尾竹、再力花等10多种水生植物,最后一级湿地净化则利用植物净化水质。
这仅仅是地面可见的工程。大量工作在池下进行,包括鱼塘塘底阀改造、污水管网铺设和淤泥初沉池建设等。整个工程相当于对“水花”养殖基地进行了彻底改造,还包括尾水入河河道的整治、两岸护坡加固和绿化等。
这一工程量巨大,历时一年多,总投资1500多万元。工程完成后,600多亩“星湖水花”养殖的尾水,到达大竹溪河的时候,已经清澈可鉴,达到Ⅲ类水质。
强力推进的农村臭水整治工程,将危机转化为契机,成为“永川水花”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契机,真正让“水花”养殖回归生态本源。
“水花”产业在大竹溪村扎根多年,虽起初只是副业,但也是传统农耕的补充。我国万年农耕的历史,不就是尊崇大自然,利用大自然规律,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吗?
读懂这部历史,眼前的“水花”便开出别样的绚烂,别样的风姿了。
作者简介:
鲁顺民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股票加杠杆怎么操作,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。著有《山西古渡口——黄河的另一种陈述》《送 84 位烈士回家》《天下农人》《礼失求诸野》《赵家洼的消失与重生》《潘家铮传》《将军和他的树》等著作。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、赵树理文学奖、中国作家鄂尔多斯优秀作品奖等奖项。
发布于:北京市Powered by 专业在线股票配资网_正规炒股配资_在线股票配资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